|
1.采食特性 地鼠为杂食性动物,食性广泛,有储存食物的习性,可将食物存储于颊囊内。
2.活动规律 昼伏夜出,一般晚8~11点最为活跃,有嗜睡的习惯,熟睡时全身松弛,如死亡状,不易醒。运动时腹部着地,不敏捷,易捕捉,但受惊或被激怒时会咬人。
3.生长发育 新生金黄地鼠体重约2g,全身无毛,眼、耳紧闭,约5d后耳张开,15d睁眼。生长发育很快,2个多月的成年金黄地鼠,体重可达80~100g,以后,雌、雄就产生差异。4周后雌鼠体重超过雄性,雌鼠最大可达180g(平均140g),雄鼠最大可达160g(平均l30g),而成年中国地鼠雄鼠大。金黄地鼠8周龄成熟,体重雄性为90~125g,雌性95~140g,12周龄的中国地鼠与8周龄小鼠大小大体相同。寿命一般2~3年。地鼠的尾巴短。中国地鼠无胆囊,胆总管直接开口于十二指肠,大肠相对较短。金黄地鼠的大肠长度与体长比值比中国地鼠大1倍,睾丸更大。以室温(20±2)℃,相对湿度40%~60%为宜。室温低于13℃时可出现冬眠。
4.好斗习性 地鼠好斗,雌性比雄性大而且凶猛,因此雄性常被雌性咬伤。牙齿尖硬,能把木头、稻草、纸和布等物品咬碎做成巢穴,也可咬断铁丝。受惊时会咬人,兴奋时可发出金属性音响。
5.繁殖特性 全年发情动物,有产后发情特点。生育期从6~8周起可延续到15个月龄,每年可产7~8胎。地鼠雄性比雌性腺体发育完全。臀髋部有一种腺体,当地鼠处于性兴奋状态时,分泌物会使局部皮肤湿润。
(三)解剖学特点
1.骨骼 头骨较长,门齿终生生长,臼齿呈三棱形,齿式为2(11/1,C0/0,P0/0, M3/3)=16,门齿能终生生长,脊椎为43~44节,其中颈椎7节,胸椎l3节,腰椎6节,荐椎4节,尾椎13~14节。
2.颊囊 口腔内两侧各有一个颊囊,深为3.5~4.5cm,直径2~3cm,一直延伸到耳后颈部,由一层薄而透明的肌膜构成,容量可达10立方厘米。颊囊缺少腺体和完整的淋巴通路,因此对外来组织不产生免疫排斥反应,是进行组织培养、人类肿瘤移植和观察微循环改变的良好区域。
3.内脏 肺有5叶,右肺4叶,左肺1叶;肝分7叶,左右各3叶,中间叶很小;胃分前胃、腺胃两部分,胃小弯极小;十二指肠和空肠较长,回肠较短,盲肠较大,结肠长。
4.生殖器官 睾丸特别大,为体重的1/6~1/7,重约2g。雌鼠有乳头6~7对。中国地鼠的睾丸重量与体重比例明显高于金黄地鼠。
(四)生理学特点
金黄地鼠性周期开始出现年龄为30~32日龄,9月龄后受孕率下降。妊娠期14~17d,哺乳期21d,每年可产7~8胎,每胎产仔5~10只。平均寿命2~3年。
金黄地鼠妊娠期短(14~17d),胚胎发育快,受精后48~60h即可达桑葚胚期,3~5d形成胚胎腔和羊膜腔,可见到中胚叶的细胞,10~14日各系统都已分化成功,第15日可形成完整的胎仔。出生仔鼠体重2~3.3g,幼鼠生长发育很快,出生后3~4d耳壳开始突出体外,以后张开,4d长毛,12d可自行觅食,14d睁眼。离乳时体重可达25~28g,成年体重约为150g,雌鼠体重比雄鼠稍大。成年中国地鼠体重约为35g,雄鼠则比雌鼠大。
金黄地鼠体温的高低与季节有关,夏天一般为(38.7±0.3)℃,一天内也有变化,晚上9~10点体温最高,从中午到傍晚较低,上午3~5时和10时,其体温上升。颊囊内的温度为(37±1)℃,雄鼠直肠温度和颊囊温度大体一致,雌鼠直肠温度比颊囊低1~2℃。
地鼠心率为400次/min,呼吸频率73.6(33~127)次/min,呼吸量60(33.3~82.8)mL/min。颈动脉血压,8~12周龄时为10.46~13.47kPa(78~101mmHg),12~17月龄为8.55~11.74kPa(64~88mmHg),17~24月龄为8.71~12.30kPa(65~92mmHg),24个月龄以上为8.25~12.21kPa(62~92mmHg)。红细胞总数(5.9~8.3)×10的12次方/L,血红蛋白148.5~162.0g/L,白细胞总数(7.2~8.5)×1000000000/L。成年地鼠寿命2.5~3年。
地鼠对皮肤移植的免疫反应特别强,封闭群内个体间皮肤移植常可存活,并能长期生存下来,但不同群体间移植则100%被排斥。这一现象正吸引着许多免疫工作者进行深入的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