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班牙卫生部应急与预警协调中心表示,该国预计将发现更多猴痘感染病例,同时呼吁各地将传染风险降到最低。
《中国科学报》采访专家了解到,猴痘病毒是天花病毒的一种近亲,但它比天花病毒引起的致死率要低很多,不容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公众不应恐慌。专家建议,海关检疫部门应加强对猴痘病毒的监控,防止病毒从国外传入,并高度重视相关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储备。
两次暴发事件给人类敲响了警钟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景志忠长期研究痘病毒(poxvirus),他告诉《中国科学报》,痘病毒是已知病毒中病毒粒子形态和基因组结构最大、最复杂,宿主范围最广,成员最多的病毒家族,其大部分成员都能引起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
猴痘病毒属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其引起人类的症状与天花病毒的相似。正痘病毒属又是哺乳动物亚科中成员最多、宿主范围最广和危害最严重的一个属,其成员包括对人类特异致病引起天花的天花病毒、主要对牛和人类感染的牛痘病毒、作为天花疫苗的制苗毒的痘苗病毒,以及宿主范围广泛的对人感染如天花症状的猴痘病毒等。
天花病毒在19~20世纪至少造成了全球5亿人的死亡,后因全球牛痘疫苗接种运动,使人类在1980年宣布成功消灭了天花。
然而,1958年在实验动物猴子身上发现的猴痘病毒,曾在欧洲、非洲和美洲引起人感染猴痘的疫情,又给人类敲响了警钟。
记者查阅资料显示,1970 年,扎伊尔地区首次报道人的猴痘病例,其特征表现为类似于天花的水疱和脓疱疹,该病主要见于非洲中西部雨林国家。
此后,扎伊尔、利比里亚、喀麦隆、象牙海岸、塞拉里昂、刚果等国都曾报告有疫情发生。特别是1996年2月至 1997 年 10 月,在刚果发生了有史以来的最大的一次猴痘疫情,确诊病例达511 人。但由于那次疫情仅限于非洲地区,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
直到2003 年 5 月,美国威斯康星州报道猴痘病例发生,才引起人们对此病的高度关注。据调查,此次暴发事件中所有患者都与土拨鼠有接触史,因此初步断定传染源为草原土拨鼠。而这些土拨鼠是在宠物商处与非洲进口的一只感染了猴痘病毒的冈比亚巨鼠共同饲养时被感染的,因此,怀疑猴痘病毒是从非洲引进宠物时传入美国的。
从2003年5 月 15 日到6 月 20 日,美国CDC共接到71例猴痘病例报告。针对这次猴痘事件的暴发,美国官方采取了相应的卫生策略: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CDC联合命令禁止相关动物种类进口和移动,制定措施以进一步限制州间动物的贸易,对潜在接触者在暴露前或暴露后接种天花疫苗。
严格把关 严防进口
猴痘病毒病人、天然宿主动物病例以及无症状感染动物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南京大学医学院讲师郑楠博士告诉《中国科学报》,猴痘病毒在自然界普遍存在,主要宿主是热带雨林的猴子和松鼠,而感染的啮齿动物或其他哺乳动物是猴痘病毒的贮存宿主。
该病主要通过动物传播,人类会因为被病毒感染动物的咬伤或者直接接触被病毒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和皮疹而感染猴痘,此外该病毒也可通过人与人传播。
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陈国强等人发表于《中国动物检疫》的《猴痘研究进展》一文指出,对1986~1988年发生在刚果的猴痘病例进行调查与统计分析,发现约72%的病例主要通过动物直接传染给人,且易患人群是未接种过天花疫苗的小孩。但在 1996~1997 年间的猴痘暴发案例中却发现,猴痘改变了对人类的传播途径,约78%的病例是通过人与人之间传播,使得那次暴发持续了一年多。
世卫组织官方网站显示,猴痘病死率历来在普通人群中为0%至11%,在幼儿中更高。最近,病死率一直在3%~6%左右。
郑楠说,和天花相比,猴痘的传染性、致病力和致死率都比较温和,但猴痘可以通过啮齿类动物,如宠物传染给人类,所以值得关注。猴痘通常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症状持续2至4周。重症病例更常见于儿童,与病毒暴露程度、患者健康状况和并发症性质有关。
记者查阅文献发现,我国已掌握了猴痘的检测技术。对猴痘的确诊可以通过电镜检查、血清学鉴定、病原分离、分子生物学方法(主要为PCR技术)等手段实现。
我国严格限制进口野生动物,尤其是进口任何非洲啮齿类动物。截至目前,我国对进口货物等进行的检验检疫中,都没有发现过猴痘病毒。郑楠建议,在国外再次出现猴痘病例的情况下,检验检疫部门应加强对此类进口货物的监督查验。
景志忠建议,我国应高度重视动物特别是人兽共患痘病毒病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储备,以防患于未然。
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暴发,我国派出传染病防控队伍在西非塞拉利昂建立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广泛开展包括埃博拉、寨卡、黄热、猴痘等高致病性病毒的监测、检测和培训工作。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方网站显示,2017年,第四批检测队在塞拉利昂首次建立猴痘病毒检测平台,并顺利通过阳性样本检测评估,开展检测业务。第四批检测队为塞国排除猴痘感染疑似患者两例。
预防与治疗方法的探索有待发力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官方网站消息,几项观察性研究表明,接种天花疫苗在预防猴痘方面的有效性约为 85%。因此,之前接种过天花疫苗可能会让病情较轻。
但1980年全球消灭天花后,全球范围内停止了天花疫苗接种,所以40至50岁以下的人可能更容易感染猴痘。据文献报道,未接种天花疫苗人群猴痘风险增加5.2倍,从1980年后出生的人群在相同地区人猴痘发病增加了20倍。
目前,原始(第一代)天花疫苗已不再向公众提供。美国的一些实验室人员或卫生工作者可能已经接种了更新的天花疫苗,以防止在工作场所接触这类病毒。
2019 年,一种基于改良减毒痘苗病毒(安卡拉毒株)的改进疫苗被批准用于预防猴痘。这是一种两剂疫苗。为了对这类病毒的免疫反应提供交叉保护,天花和猴痘疫苗是在基于痘苗病毒的基础上开发的。
据悉,2019年,美国FDA批准将上述安卡拉毒株的天花疫苗Jynneos用于预防猴痘,这款疫苗在欧洲的名称为Imvanex,预防猴痘方面的有效性为85%。这是目前FDA批准的唯一用于预防猴痘的疫苗,该疫苗由丹麦生物技术公司Bavarian Nordic研发。这是一种在人体内不能够自我复制的缺陷型病毒疫苗,安全性相对较高。
记者查阅学术论文发现,近年来,我国也广泛开展了非复制痘苗的研究。
治疗药物方面,2018年,美国FDA批准一款药物TPOXX(tecovirimat)用于治疗天花;2022年欧洲医学协会 (EMA) 将tecovirimat开发为可用于治疗猴痘。世卫组织称,但它尚未广泛使用。如果用于患者护理,理想情况下应该在临床研究环境中通过前瞻性数据收集对tecovirimat进行监测。
而在2021年6 月,美国FDA还批准TEMBEXA作为天花治疗药物。这是世界上第一款被批准用于所有年龄组的天花抗病毒药物。
面对欧洲逐渐增加的病例,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免疫病理系主任、疾病专家尼尔·马博特教授(Neil Mabbott)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公众不应恐慌,因为猴痘对公众的风险仍然很低。这不会像新冠肺炎疫情那样引发流行病,因为猴痘病毒不容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除非与被感染者密切接触。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病毒引起的症状通常是温和的,几周内可治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