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信息公开 资源服务 科研成果 许可证 学会专栏 关于我们 《动物学研究》
人民日报——保护物种 先要查清“家底”
2017-06-29 | 作者: | 来源:

绿孔雀--中国本土种群数量仅数百只

    彩云之南是人们印象里的动植物大宝库。近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林业局漕涧林场技术人员在野外巡护过程中,发现珍稀濒危植物“威氏绿绒蒿”。这是大理州境内发现的又一个珍稀濒危植物。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如何做到心中有数分类管理?云南省的经验是给物种“上户口”、建健康档案。

  继去年发布省域物种名录后,今年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当日,云南省环保厅又发布了全国首个省级红色物种名录。目前云南物种生存状况怎样?物种缘何濒危又该如何保护?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

  云南物种丰富,同时也很脆弱

  10%评估物种受威胁,18个物种在云南绝灭

  生物多样性,云南冠绝全国。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所列的246种保护植物中,云南有114种,占全国近半;云南分布有234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占全国超过七成,其中亚洲象、印度野牛、绿孔雀等25种野生动物在我国仅分布于云南。

  不过,云南省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比例高的背后,既意味着物种的丰富性,同样反映着物种的脆弱性。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孙航介绍,本次评估主要依据国际公认的方法和标准,确定11个等级(绝灭、野外绝灭、地区绝灭、极危、濒危、易危、近危、无危、数据缺乏、不宜评估、不予评估),对11个类群的25451个生物物种进行绝灭风险评估。

  评估结果显示,云南省生物物种中属于绝灭等级的有18种,占评估物种总数的0.07%。其中,小叶橐吾、单花百合、云南刺果藓、大鳞白鱼、异龙鲤、滇池蝾螈等8个物种宣告绝灭;三七、杜仲2个物种野外绝灭;心叶猴耳环、黑兀鹫、蓝冠噪鹛、斑嘴鹈鹕、双角犀等8个物种在云南地区绝灭。

  根据统计,云南省受威胁物种有2625种,占评估物种总数的10%;特别是云南特有物种3432种,受威胁率高达26%,约为全国受威胁率14%的两倍。在2285种脊椎动物中,属于绝灭等级的有9种;受威胁的有503种,占评估物种总数的22%,云南特有物种344种,受威胁率为48%,也远高于中国脊椎动物受威胁率31%。

  此外,专家首次对云南省大型真菌和地衣进行了红色名录评估,这在全国也属首次。其中云南省分布的2759种大型真菌中无绝灭登记;受威胁物种有59种,占评估物种总数的0.02%;在1067种地衣中,无绝灭等级的种,受威胁物种仅有10种,受威胁率为0.63%。

  不过,这并非因为云南省真菌和地衣保护较好,而是因为云南省大型真菌和地衣研究较为薄弱,可用于评估的数据信息十分匮乏,大量物种的评估等级定为数据缺乏所致。“目前列为数据缺乏并不意味着这些物种不濒危,甚至有的物种保护现状非常严峻,由于缺乏野外实地调查,其生存现状根本不清楚,甚至不知道在原产地是否还存活。”孙航说。

  濒危的是物种,也是种质资源

  多重因素致珍稀物种减少、种质流失、生态系统功能退化

  近年来,云南采取建设自然保护区,通过珍稀、濒危和极小种群物种的拯救、保护、恢复等措施,一些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恢复, 部分物种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但由于资源过度利用、栖息地破坏、生境破碎化、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因素,众多珍稀物种数量减少、种质资源流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

  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开发的影响,湖泊、沼泽和河流等湿地生态系统受到的威胁不断加剧,其水文调节、水资源供给、水质净化、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性保育功能明显减弱,这也让物种保护雪上加霜。

  实际上,云南的物种多样性本身就给保护提出了考验:同一区域不同生境类型之间差异很大,这虽有利于物种的分化和新种的形成,却不利于物种种群的增长和扩散,种群小而且数量少,物种容易出现濒危或灭绝。“某些物种仅分布于某一狭小区域,过分依赖于特殊的生境,抵抗外界干扰能力低,在遇到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后,极易陷入濒危状态甚至灭绝。”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学龙说。

  此外,专家认为,部分物种濒危程度仍在加剧,与人类过度采集、不合理利用有关系。实际上,除了野外灭绝的三七,极度濒危的虎、林麝,濒危的红豆杉,易危的虫草、松茸,都和人类过度向自然索取有关。

  外来物种威胁也在加剧。以中国本土种群数量仅数百只的绿孔雀为例,原本在不少动物园圈养的绿孔雀,由于和蓝孔雀混养,导致严重的基因污染,目前已经几乎没有人工圈养的纯种绿孔雀。云南已查明紫茎泽兰、飞机草、桔小实蝇等外来入侵物种209种,其中植物158种、无脊椎动物22种、病原微生物13种和脊椎动物16种,外来入侵有害物种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

  特别需要警惕的是,伴随物种濒危的还有遗传种质资源的流失。目前在云南热带、亚热带地区分布的3种野生稻种中,普通野生稻26个分布点已经消失24个,药用野生稻13个分布点已消失11个,疣粒野生稻105个分布点已消失70多个;172个地方畜禽品种中有92个品种个体数量下降,其中大普吉猪、草海鹅、文山鹅、思茅鹅、曲靖兔5个品种消失,怒江独龙牛、西双版纳马等11个品种濒危。

  依据“红色名录”,分类管理物种

  未来将加强科学考察和基础研究,补充完善两大“名录”

  家底清,心里有数,才能有对策。“红色名录的出台将为云南省各级各部门制定相关政策规划、编制物种保护计划、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修订重点保护野生物种名录、提高公众保护意识以及促进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提供科学依据。”云南省环保厅副厅长高正文表示,评估物种的受威胁状况,编制红色名录,充分掌握物种濒危现状,将对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次评估不仅确定了每个物种的等级,还评估分析了物种的地理分布、种群现状以及威胁因素。《红色名录》不仅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填补了我国大型真菌和地衣红色名录空白,还纠正了一些现有相关名录的错误。

  据介绍,未来,云南省将依据《红色名录》划分的11个等级,对物种实行分类管理。对于被评估为“野外绝灭”“地区绝灭”的物种,要采取人工繁育、离体保护等抢救性措施,逐步恢复其种群数量和规模;对于被评估为“极危”“濒危”和“易危”的物种,要加强各类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建立新的保护区或保护小区,实行就地保护;就地保护难以奏效的,要实行迁地保护和离体保护;对于被评估为“近危”“无危”等受到威胁较小的物种,要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严格管理,防患于未然。

  但是,当前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保护形势依然严峻。高正文认为,对诸多物种受威胁状况缺乏全面的了解,对物种的濒危现状不清楚,导致生物多样性保护缺乏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针对不少物种由于数据缺乏无法评估,高正文表示,未来将加强科学考察和基础研究,开展物种资源本底调查,进一步摸清物种资源的数量、分布和受威胁状况,不断补充完善《物种名录》和《红色名录》。“物种调查和评估是一项渐进性、长期性的基础工作,不论是去年发布的《物种名录》,还是今天的《红色名录》都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作成果,随着调查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认识的不断深化,还需要持续更新、不断完善。”高正文说。

网站链接   滇ICP备05000723号
相关信息网 学会/协会
质检机构 国外相关网站
其他相关网站
 


Copyright© 2016     云南实验动物网 云南省实验动物学会.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教场东路32号
邮编:650223 电话:0871-65195511,68424851
电子邮件:lvlb200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