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8日,中加美等国的古生物学家宣布,他们发现了有史以来第一件琥珀中的雏鸟标本。
这项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外籍研究员邹晶梅,中科院动物所副研究员白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皇家博物馆教授瑞安·麦凯勒等学者共同完成。论文发表于《冈瓦纳研究》。
此次发表的标本昵称“比龙”,是一只较为完整的、出生仅数周的反鸟类雏鸟,而琥珀的特异性使其保存了人类历史上最丰富的雏鸟骨学与软组织细节。这件标本来自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康河谷,距今约9900万年,属于白垩纪中期的诺曼森阶。
“这一古鸟类琥珀珀体很大,约9厘米长,容纳了接近完整的一只古鸟类的头部、颈椎、翅膀、脚部和尾部,以及大量相关的软组织和皮肤结构。”论文作者之一、美国洛杉矶自然史博物馆恐龙研究院院长路易斯·恰普告诉记者,“这些保存下来的软组织除了各种形态的羽毛之外,还包括了裸露的耳朵、眼睑,以及跗骨上极具细节的鳞片,这为古鸟类研究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这只小鸟体型娇小,从吻部到尾巴末端约长6厘米。它曾生活在缅甸北部潮湿的热带环境中,不幸被柏类或南洋杉类针叶树所流下的树脂包裹,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琥珀。它至今被保存得极为完好,约2厘米长的金黄色鸟足尤为醒目,上面的鳞片、丝状羽栩栩如生,还有很锋利的爪子。
研究人员获取标本后,采用显微CT等无损设备来成像和分析,发现琥珀内部还隐藏着头骨、脊椎等重要信息,通过对CT数据的重建、分割和融合,最终无损得到了所有骨骼的高清3D形态。
邹晶梅表示,比龙标本的头骨有明显的牙齿,其椎体等其它骨骼形态一致表明,它属于典型的反鸟类。
“羽毛形态是本次研究的重点之一。”瑞安·麦凯勒说,“比龙标本保留着迄今最为完整的古鸟幼鸟羽毛和皮肤,这在白垩纪的标本中尚属首次,这些细节包括羽序、羽毛的结构和色素特征等。”
“与此前发现的恐龙琥珀不同,基于比龙标本的羽毛和骨骼状态,我们确认这只反鸟类雏鸟正处在生命最初几周。”台北市立大学教授曾国维告诉记者,“比龙标本没有明显挣扎的迹象,其整体姿态呈现一种酷似捕猎的姿态,身体扬起,爪子和嘴巴张开,翅膀后掠,非常的生动,它的死因确实令人浮想联翩,是不是恰好在捕猎的时候被从天而降的树脂粘住呢?”
比龙标本,蕴藏着几乎完整的雏鸟
比龙标本的一对鸟足
比龙标本复原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