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科研人员近日首次在清醒动物上证明,移植神经干细胞分化的神经元与宿主细胞之间形成功能性突触连接,是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并在结构和功能上整合入宿主原有神经网络中的直接证据,为神经系统疾病替代疗法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该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细胞—报告》。
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后再生与修复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的难题。传统观点认为,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仅产生于胚胎期及出生后不久的一段时间,其后神经元将不再分裂增殖,导致成年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功能难以恢复。然而,神经干细胞的发现打破了这一传统观念。这种干细胞拥有分化成神经元、替代死亡的神经元、恢复受损神经网络功能的潜能,因此成为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脑损伤替代治疗研究的热点。
现有研究表明,移植的神经干细胞能在宿主神经中枢系统中存活,迁移和分化为成熟的神经元,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神经系统疾病症状。然而,这种脑损伤后功能的修复与改善背后的机制尚不清楚。
昆明动物所研究员胡新天课题组在猕猴下丘脑开了一个规则的“洞”,直接将神经干细胞移植到“洞”内,这些移植的细胞能够存活并向成熟神经元分化进而形成成熟的突触结构。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给予猕猴声音刺激后,这些新生成的神经元活性显著升高,表现出与刺激相关的活性。研究人员通过单细胞放电记录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果。